有德国报告称在前线毫米火炮的马蒂尔达II坦克◆◆■◆★■,这多半是遇上了马蒂尔达II CS支援型■◆。这种坦克装备QF 3 英寸榴弹炮,发射榴弹和烟幕弹支援标准型坦克作战◆■★★◆★,大约有130辆马蒂尔达II CS被送到了苏联。
英国中东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检阅正在受训的波兰坦克手◆★,1942年9月12日摄于埃及开罗附近Almaza的中东炮兵学校◆★■。注意波兰人所用的训练车是缴获的德军三号坦克★★◆,这些车状况良好◆■★◆,配有备用履带和负重轮,全车已被重新用英军沙漠色喷涂◆◆★,炮塔和车体侧面绘有皇家坦克团的红白红三色标记。
一架冬季涂装的伊尔-2攻击机■★◆◆。这是一架单座型机,但已在驾驶舱后安装了一个使用12◆◆★.7毫米UBT机枪的UTK-1炮塔,全部玻璃部分都消失了。较大的块状物是机枪弹药箱◆◆★,位于射手右侧。炮塔的安装位置较为靠后,避免了切割驾驶舱后部装甲★◆,这是前线部队自行完成的非正规改装。
1942年7月,德军一门Flak 36型88毫米高射炮在奥廖尔以北迎战苏联坦克。这张照片可能有摆拍的成分■◆★,坦克冲到这么近的地方了◆■■,无遮无掩摆在地面上的高射炮能毫发无伤吗◆★?就算真是苏联人开坦克只知道蒙头冲不知道开枪打炮,在这么近的地方爆炸解体◆◆■◆★,飞过来几个大螺丝也把大家都打死了。所以摄影师可能是出于戏剧化的考虑将炮位布置在已存在的T-34坦克残骸附近■◆◆■。
螳螂的原型车于1944年被废弃,因为在试验中人们发现控制装置难以使用,并且车辆移动时摇晃得厉害造成乘员晕车。它现在还保存在博文顿坦克博物馆里,你如果去了还能看到。
1943年5月,伊留申局再次尝试在单座型伊尔-2上加装UTK-1型炮塔★◆■,此时双座型伊尔-2已在生产中。这个炮塔与伊尔-4和里-2所用的炮塔规格相同◆★★■■,此方案中炮塔位置贴近驾驶员,需要切开驾驶舱后部凯发电游娱乐网站,驾驶员身后的油箱也得移走。从照片可以看出,这个炮塔的射界相当之好。虽然如此,可能是考虑到飞行阻力增加和需要重新布置油箱,这个方案最终没有投入生产。
1941年末,根据战场反馈的情况,苏联人决定加强T-34坦克的装甲◆★★。决定在车体和炮塔正面,以及炮塔前部侧面加装15毫米厚的附加装甲凯发电游娱乐网站。至1942年2月■★◆◆■,各主要生产厂均已完成设计和备料并开始生产。然而2月23日,斯大林签署命令取消了附加装甲生产,因为当时红军需要的是更多的坦克而不是更好的坦克★◆■◆,设计必须简化以提高产量■◆★★。对于已生产和加工出来的部件,允许继续使用,大致生产了数百辆吧。
改装苏制76.2毫米坦克炮的英国马蒂尔达II步兵坦克。为提高火力■■★★◆,1941年12月著名火炮设计师瓦西里·格拉宾将KV-1坦克使用的76.2毫米ZiS-5火炮改装在马蒂尔达II上■◆■★◆,火炮被重新命名为F-96◆◆■★。这种火炮比英国坦克原配的2磅炮要大得多,炮塔需要进行彻底改造,炮盾和炮座以KV坦克为基础进行了重新设计。这个项目被高层叫停★◆■■,因为KV坦克生产需要同样的火炮,所以只建造了一辆原型车,而这辆原型车后来也被恢复原配置并投入前线■★★■◆◆。
看这辆开进小巷子的老虎,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——有一辆炮塔两边挂着大喇叭的谢尔曼会绕道出现在它背后■■,往它上发射特制的油漆炮弹◆◆◆★。而虎式想还手的时候,大炮会被两边的墙挡住,炮塔怎么也转不过来,它完蛋了★■◆!
马尔塞尤,非洲军的大王牌,德国空军最有天赋的战斗机飞行员。他的传记都会提到他是大帅哥,花花公子★★。但我真不觉得他帅,至少没埃利希·哈特曼帅吧?可是没见资料夸哈特曼帅的,他们都只说他是娃娃脸★■◆★。看来东西方审美真的存在不同吧。
英国二战时期的一个古怪设计★◆★■◆,名字叫螳螂(Praying Mantis)。身体是一辆通用运输车★◆■★,一个能用液压抬起的箱体构成螳螂的脖子,其上有一个被称为头盔的箱体,内有两挺布伦轻机枪,就是螳螂的头。螳螂的两名乘员都面向头盔趴在那个箱体里面■★■,通过液压系统,箱子最多能抬到55°★■★★■,高度达到离地面3.48米◆◆■◆。这样就可以躲在树篱或者围墙后面,出其不意的对敌人开火了。
平射中的Flak 18型88毫米炮,发射过的弹壳从炮尾自动弹出,1941年摄于苏联前线毫米高射炮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平射的问题,紧急状态下可在炮车上直接射击,不须放列■★◆■■。这是它优于当时很多大口径高炮的地方,同期英国和美国的大口径高炮★◆,虽然技术性能更优,但没有考虑过对地射击的问题,平射可能会损坏炮架。
这辆车隶属于SS 102重装甲营◆◆,1944年7月或8月摄于法国诺曼底某村庄,我其实不知道它是否和某个黄金大劫案有关系◆■■★。